第五章 蒙馆召少年启新程(1 / 2)

诸葛亮正仔细辨认录取信,突然吃惊喊了一声,差点跳了起来,顾不上手疼说道:“婶母,这上面写着,隆中书馆要求入学弟子务必要在本月初二酉时前去书馆报道。可今晚过了三更,马上就是初二了!”

姜氏微微一笑,眼神往桌上一指,这才注意到,婶母早已把他的行囊准备好了。

“陈妈已经帮你烧好了热水,沐浴更衣之后,你就该上路了。”

这么快?

“对。五十里山路,赶路要趁早。”

“是!”

“我一个人去?”

“嗯,盘缠不多,但够你一人半月吃喝,要仔细着花。”

“是!多谢婶母!”

婶母叹了口气,娓娓道来:“你出门读书是大事,我本应亲自送你,可一来昨日在后山崴了脚,怕同行误了你行程,二来,你把莲子家的猪圈弄塌了,莲子爸妈都是本分农户,耕作不易,老葛也要去给人家修葺一番。”

诸葛亮自责道:“婶母,我来赔莲子家的猪圈!”

姜氏笑道:“你拿什么赔?”

陈妈:“二少爷,夫人准备用娘家带来的银耳环赔给莲子爹娘了。”

诸葛亮这才注意到,姜氏耳朵上空空如也,唯一的首饰也取下了。

“婶母对不起!”言念及此,诸葛亮更加追悔莫及。

姜氏反而宽慰他道:“都是身外之物,不必挂碍。倒是我曾听你叔父说过,能进隆中书馆的遍是家境显赫殷实的得意弟子。别嫌婶母唠叨,你进了书馆以后,既不要妄自菲薄,也切莫仗着几分机灵与人生事、卷入纷争。要与人为善,莫争一时长短。时刻记着,人外有人,山外有山。多长本事才是正事!”

诸葛亮拱手点头,“是!谨记婶母教诲!”

姜氏顿了顿,沉吟又道:“咱们是布衣人家,人穷但不能志短,安心读书但求无事便是最好,可一旦遇事,也绝不能畏缩踟蹰。凡事要进退有矩,不卑不亢,这里面的分寸和学问,需要你自己日后慢慢琢磨把握,好自为之。总之,要时刻记住,你是诸葛家的后人,不能给祖宗丢脸!”

诸葛亮深深鞠躬,一字一句说道:“婶母放心,此去隆中书馆,一定安心读书,精进学业品行,绝不辱没诸葛门风!”

好孩子,泉下的爹娘叔父都会为你高兴的。

婶母姜氏终于露出了笑容,眼含热泪。

其实,诸葛家里这些孩子没有一个是姜氏亲生的,但她把全部的爱都倾注给了他们,各个视如己出。可以说,如果没有这个伟大智慧的姜氏,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诸葛亮。世人都只知道隆中对之后的诸葛亮,却不知道在隆中对以前,诸葛亮已经是一位雄才大略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军事家、政治家和文学家。

而这一切,都是从一个懵懂少年一点一滴积累学习成长起来的。对于幼年父母双亡的孤儿来说,虽然原生家庭不幸,但她又很幸运的遇到了婶母。

村口山岗。

星光之下,诸葛亮祭拜父母和叔父。他的脸上带着虔诚和敬重,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庄重而深沉。祭拜完毕,他轻轻浣洗双手,清澈的溪水仿佛也带走了心中的尘埃。浣洗之后,穿上干净衣衫的诸葛亮更显俊朗挺拔,身姿如松,英姿玉立。他一一与婶母、二姐、三弟,老葛、陈妈,还有小莲子一家鞠躬告别。

小莲子抱着诸葛亮的腿,眨着眼睛说道:“亮哥哥,不要走!你走了就没人陪我玩了。”

诸葛亮蹲下身,轻轻抚摸着小莲子的头,柔声安慰:“小莲子乖,哥哥会尽快回来的,给你带好吃的和好玩的!”

婶母不放心,最后又上前嘱咐了诸葛亮几句:“路上机警着点,野兽强人都要留心,穷人的孩子早当家,你也到了可以独自出门的年纪了。”
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