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五章 庆历新政败象见65(2 / 2)

在庆历新政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,台谏官都反对欧阳修离开朝廷。蔡襄、孙甫等人一再上书,请求留任欧阳修。

蔡襄“乞留欧阳修札子”说道:事有轻重,度才而处。才有长短,适用为宜。朝廷安危之论系于天下则为重,河北金谷之司系于一方则为轻。修之资性,善于议论,乃其所长,至于金谷出入之计,勤干之吏,则能为之,任修于河北,而去朝廷,于修之长,则失其所长,于朝廷之体,则轻其所重。

他认为朝廷的谏官和知制诰,重于执掌一路财赋和监察权的转运按察使,而且,欧阳修长于议论,适合留朝顾问。让欧阳修去经度财赋和考察官吏,是弃重就轻,舍长用短,很不妥当。

然而,晏殊坚持要欧阳修离开朝廷。他当初推荐欧阳修做谏官,却没想到欧阳修如此狷介刚烈,如此论事切直,难以通融。与欧阳修的姿态相比,他倒是更愿意理解夏竦的反应,虽然对夏竦的观点并不苟同。

在朝为官,最大的风险往往不是来自行动,而是来自话语。聪明人应该深谙什么当讲、什么不当讲与何时当讲、何时不当讲的道理。他担心欧阳修一旦获罪,会连累到自己。特别是欧阳修西园赏雪赋诗以后,晏殊对欧阳修更加不满。

在一次会见宾客时,晏殊指着韩愈画像对客人说道:“这个人的相貌有点像欧阳修,或许欧阳修就是韩愈转世吧。我只看重欧阳修的文章,并不看重他的为人。”

因此,晏殊没有同意台谏官的请求。

仁宗对欧阳修还是信任的。有一次群臣奏事,谈到当今人材,仁宗脱口而出:“像欧阳修这样的人材,到哪里去找啊。”

这次出使河北,欧阳修陛辞那天,仁宗说道:“用不了多长时间,你就可以回朝任职,不会让你在河北长期滞留。有什么要说的话,只管奏告,不必受朝廷内外的限制。”

欧阳修说:“我在朝廷担任谏职,凡有奏疏,尚且担心内容失实,更何况身居外任,我担心传闻有误,奏事多失。”

仁宗劝勉道:“有想说的话,只管奏来,实施不实施,由朝廷裁决就是了。”

欧阳修出使河北前夕,还上了一道“论台官上言按察使状”。是年初,二府官员经过协商,遴选各路按察使。选中的人都正直能干,又都长期怀才不遇,这次忽蒙擢拔,分赴各路,秉公执法,奋力报效朝廷。各地贪官污吏心惊胆颤,老病昏庸的纷纷自求退职。但是,越衙上告的也大有人在,他们诬告按察使“挟具私怒,枉奏平人”。

三人言,可信市中有虎。仁宗终于轻信谣言,下诏书指责各路按察使。

欧阳修在奏疏中请求仁宗收回这道诏命,不要让天下人看到朝廷自毁按察使的权威,叫贪赃枉法的人拍手称快。
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