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六章 暗设圈套(2 / 2)

刘邦兴奋地搓着手:“嘿嘿,好!太好了!只要孙权小儿敢效仿,朕敢保证,江东将永无宁日!”

诸葛亮含笑点头,深以为然。

这对君臣日夜思虑着针对魏蜀的计谋,最终,还是这些时日饱读史书的刘邦率先想到了办法。

季汉对于曹魏和东吴而言,最大的优势就是,世家的影响并不太大。

而曹魏那边,曹丕刚一登基,就宣布了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,可以说,已经将他的大魏帝国和世家大族们绑在了一条船上。

东吴的情况比曹魏要稍好一些,不过也仅仅只是一些罢了。随着淮泗集团的周瑜、鲁肃、吕蒙等名将日益凋零,江东那些世家大族的话语权也是一日比一日重。

孙权看似风光,其实日子并不好过,诏令每每宣布,但凡影响了世家大族的利益,就被迫调整修改,直到双方都满意为止。

刘邦这几天日思夜想,将如今的大汉与四百年前相比,才终于想到了这么个主意。

四百年前,霸王项羽推翻暴秦之后,分封天下,导致各诸侯间彼此并不满意,有的抱怨封地山高路远,有的抱怨封地远离中央,有抱怨大的,有抱怨小的,数不胜数。

最终,项羽也被诸侯们的频繁背叛拖进了战争泥潭,这才让他刘邦有了喘息之机,得以东出汉中,问鼎天下。

而如今的大汉,曹丕和孙权就好比是那项羽,刘邦就苦苦思索寻找着能将他们拉入泥潭的“诸侯王”,终于被他找到了——世家大族。

四百年来,世家大族们日益做大,且将学术知识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,而平民百姓,有的人甚至都没见过书长什么样子。要是蜀中为平民百姓子女开设学堂的消息传了出去,天下还不炸了锅?

到那时候,曹丕和孙权就陷入两难境地,设学堂,得罪世家大族,不设学堂,得罪平民百姓。

刘邦是越想越高兴,兴奋得原地直打转。

诸葛亮在一旁静静等候,直到刘邦的兴奋劲稍微过去了一些,这才提醒说道:“陛下,虽说我国中,世家大族的影响并不算太大,可是…多少还是有一些的。”

在诸葛亮看来,这完全是个伤敌一千,自损八百的计谋,而他性情沉稳,最不想做的事,就是冒险。

刘邦听了,知道自己这位丞相还是放不下心,便强按心中喜悦,坐下解释道:“丞相,实话告诉你,蜀中的世家大族的确是有,但是朕也算看出来了。只要朕还在,这些世家大族,就掀不起什么风浪!”

诸葛亮缓缓点头,表示同意。

“再者说了,朕想要做的是入主中原,现在这些大族们奈何不得朕,学堂就能创下,而学堂一旦创立之后,对于他们来说,原本是根基的蜀中,他们是一刻也不想再待了。”

“他们现在巴不得朕能匡扶汉室,归于长安,好给他们赏赐一块满是愚民的地方,让他们继续作威作福!这叫一人得道,鸡犬升天!”

诸葛亮听了刘邦的话,不禁有些想笑,“鸡犬升天”说的本是这位高祖的孙子淮南王刘安的典故,不想被他看了史书,活学活用,可这也不是什么好词啊…

“总之,朕开设学堂,一来,可以抚养战争遗孤,打消我汉军将士们的后顾之忧;二来,可以为朝廷选拔人才,不必拘泥于从世家大族中寻找;三来,这会动摇蜀中世家大族的根基,使他们不得不依附于朕,打入中原,好立下从龙之功,使家族荣耀!”

“一石三鸟,稳赚不赔!”刘邦闭着眼睛摇晃着脑袋,两只大耳朵也跟着甩来甩去的,看起来有些好笑。

诸葛亮的眼神逐渐明亮了起来:“曹魏本就在中原,世家大族已无处可去了,曹丕无论给出什么样的许诺,那些世家们也不可能同意!孙权…呵,现在只怕他自己都没有入主中原的心思了。”

刘邦又是摇头,不同意诸葛亮的看法:“孙权,朕虽不曾见过,但是朕觉得,入主中原的心思,他还是有的,只是做不到罢了。他还年轻,不会只想着靠父兄基业安度晚年的,当然,若是他年纪再大一点,就不好说了。”

随着刘邦的一番话,使得诸葛亮联想到了以后的天下,呼吸都有些急促了:“旧都…不日便可扬我大汉旌旗!”
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