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塑千禧年代_分节阅读_第738节(1 / 2)

  秘书知道老板这两天通过媒体放出去的话,也知道他对与贝尔斯登的合作很是重视,这会有些讪讪地答道:“贝尔斯登那边说是见见中国的朋友……不知是不是客套……”

  大黄总眉头紧皱,心里忽然有种不祥的预感。

  几乎同一时间,方卓有些意外的接到了来自詹姆斯·凯恩的电话。

  面对有些突然的拜会,他没有拒绝。

  要说这家巨头投行的CEO,第一次认识也是在那次纽经所的慈善晚宴,只是,两人没有交流太多,仅仅交换电话,闲聊了几句而已。

  后来,方卓在纽约又接连参加不少名流宴会,见了凯恩第二面,那次交流时间稍长,但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。

  两次见面,詹姆斯·凯恩笑眯眯的有点老好人的意思,和那位雷曼掌门人“大猩猩”福尔德有个鲜明的对比。

  作为华尔街五大投行之一,贝尔斯登的下场比雷曼要好一些,最终是被摩根收购。

  方卓个人对贝尔斯登没什么想法,至于MIGA基金未来的动作,那要看是否符合商业逻辑。

  下午三点钟,恒隆23,方卓见到了远道而来的凯恩。

  很快,他在寒暄之后就知道了对面的目的。

  凯恩这一趟率领贝尔斯登的团队来中国主要是有三个目标,一是兜售CDO证券,二是加强中国业务,三是洽谈对中国零售业的投资。

  今天这场拜会则是冲着第一个目标。

  贝尔斯登手握的CDO债券不可能对中国个人出售,这次是要推销给国内银行,而凯恩前不久刚刚知道方总还是工行与中行的董事,才有了提前的行程,想要这位从中斡旋。

  方卓觉得倒也合情合理,只是,自己不能当冤种,也不能带着银行当冤种啊。

  他一推六二五,暧昧的表示自己这个董事不是凯恩想象的那样,纯粹就是额外因素所占据的位置。

  至于,更多的事情,那就不能说了,懂的都懂,不懂就算了。

  凯恩果然懂了,倒也没勉强,觉得大概是关系没到位,这一趟来中国还有时间畅聊合作。

  两人之间的主事告一段落,也聊了聊贝尔斯登想在中国的投资。

  凯恩顺手就向方总询问了潜在合作者的情况:“方总,我们对中国的零售业比较看好,打算和家电零售第一的国美联手投资其它零售,做一做行业的整合,你觉得怎么样?国美是不是一个好的合作对象?”

  方卓刚才听凯恩聊了他来华的第三个目标,但冷不丁听到国美的名字,立即忍俊不禁:“凯恩,你不该问我的,你一定没有好好了解国美的情况。”

  凯恩作为投行的CEO,不可能事无巨细,确实只是浏览报告和聆听汇报,这会有些惊奇地问道:“难道国美有什么问题?”

  “虽说国美已经从家电零售的第一位滑落到第二位,可是,也不是有什么问题。”方卓不屑在这上面说谎,说道,“是我和国美之间存在过比较激烈的竞争,你问我,我很难给出客观的回答。”

  凯恩更惊奇了,但仍旧笑道:“那我应该问对人了才是,最了解一家企业的不正是它的竞争对手吗?”

  方卓其实不是个客气的人,既然这么说,那说说也无妨。

  “国美的市场份额下滑,这里面有多种因素,它本身仍然有较强的竞争力。”

  “贝尔斯登选择它作为合作对象是没问题的。”

  “只是……”

  方卓给了个转折:“国美的资金流动性受限于竞争,不会那么宽裕,如果你们合作投资家电以外的零售业,我个人认为还是应该由贝尔斯登拿着主动权。”

  “国美接下来的行业竞争值得关注,先期投资让国美先花钱投便是,如果前面投的都没问题,黄总那边没出现状况,你们贝尔斯登再接着投。”

  “国美不会拒绝的,反而,它会略微迫切,毕竟贝尔斯登又不会跑。”

  他猜测国美对于与贝尔斯登的合作肯定比较热切,大黄总还有钱搞投资,那就先让他投,贝尔斯登是不会跑,它只会被一地鸡毛的收购。

  凯恩左想右想,方总的建议没问题啊,提醒也是出于好意。

  他点点头,感谢了来自国美竞争对手的建议。

  时间已然是下午偏后,接风宴自然要摆上一摆。

  等到晚宴临近结束,方卓有点好奇这位投行掌门人对自己做空另一家投行的看法。

  凯恩的反应很平淡:“易科的产品销量很棒,与索尼等音乐公司的版权合作也不错,雷曼做空易科没什么道理,同样的,你做空雷曼也没什么道理,美国房地产市场的增长或许放缓,但CDO债券的繁荣还将持续。”

  他多说了两句:“可以交易的债务就不是债务,而是资产,CDO固然建立在房地产的次级债务之上,但它的繁荣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超出房地产的层面,更多依赖于金融系统和信用,一切都在可控范围之内。”

  詹姆斯·凯恩的态度很坚定,他的视角也很有意思。

  CDO依赖于金融系统,而金融系统又背靠美国,那即便有风险也只是在可控范围内的风险,而风险可控,那对巨头来说还是风险吗?

  金融危机里,有的投行破产,有的投行被收购,有的投行却仍旧能盈利,不同高层的判断是重要的一个因素。

  方卓想到了高盛,觉得高盛大量买入CDS来为它持有的CDO对冲,或许就是因为保尔森当了财政管家之后看到了更全面更详实的数据,从而有了风险不一定可控的判断。

  这天晚上,略微饮酒的方卓返回家中,打开最近几天都有瞧瞧的知乎。

  知乎上的提问和回答都很活跃。

  方卓简单回了两条的点赞量都很高。

  当他喝着茶,瞧见又一次因“做空”这一行为起的争执,有些不以为然的随手答了一条:“做空,做多,看空,看多,这些报告没那么神秘,什么时候反而都是受额外因素的驱使。”

  “你们不要沉迷于雷曼的名头,觉得它出具的报告就多么高大上。”

  “雷曼能出个做空报告,明天高盛就能出个看多报告。”

  “也就那回事,从实际出发就好。”

  方卓主要是觉得大家有点太过推崇光环,实际上,某些报告没准就是实习生写的,如何判断还是要独立思考和从实际出发。

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