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章 意外收获87(2 / 2)

朱烨也拍了下石晃的肩膀,随后也走进工坊里,让这个苦命人独自在外面待上一会吧。

这工坊在外面看起来不大,可是走进面却发现是长条形的,面积竟也不小。

看起来和后世的厂房布局也相差不多,只是没有那么高,采光也略有不如。

说起采光,朱烨才发现工坊里面竟然已经开始用上了玻璃窗户。

虽然尺寸不大,也有杂色,透光性也不如后世般清澈如水,但它依旧是玻璃。

要知道在17世纪的当下,玻璃依旧是价格高昂的工艺品,是教堂和贵族们的专用物品。

真要等到玻璃走进寻常百姓家,成为普通的日用品,还需要一两百年的时间。

“这玻璃你们是怎么烧出来的?”

朱烨不懂就问,因为他实在不记得,自己有从商城中买过什么关于玻璃的技术书籍。

折铁心正凑在桌台上面研究些什么,听到朱烨的问话,头都没抬便解释起来。

这烧玻璃的技术其实并不复杂,高温和材料这两个条件他们原本就具备,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助溶剂的选择。

因为华夏科技树主要发展的是陶瓷,所以对烧沙子的技术研究不多。

究其原因,主要的绊脚石就是:

华夏对透明宝石的接受程度不高,喜欢的都是带颜色的,如玉之类的宝石,这进一步影响了玻璃的生态位。

天然对透明玻璃的兴趣就不高,这东西卖不上价,自然技术也就一直得不到发展。

可此一时彼一时,船长们见识过澳门教堂上透明的窗户,便对这玩意感兴趣起来,再者望远镜也需要透明玻璃。

所以烧瓷的和摆弄高炉的铁匠们一合计,就实验了起来。

只可惜那些个传教士们也是一知半解,教的东西总也抓不到重点,最初的几炉效果不佳。

“好在东家你不是给我提过一嘴吗,说咱们烧玻璃主要就是助燃剂加的有问题,应该用纯碱或者草抹灰吗?”

“索性我们就都试了试,那些就是用纯碱烧出来的。”折铁心直起身子,指着朱烨看的那块玻璃窗说道。

“另外用草木灰烧出来的确实透明的很,就是差异也极大,就像窑变瓷一样,花里胡哨的,有的地方特别透,有的地方就有杂色,所以他们目前还在实验。”

说完仿佛意犹未尽一般:

“东家提出来的方法论真是有用,控制变量、数据分析、结果可重复,这让咱们研究起技术来简直如虎添翼,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啊!”

朱烨没想到他随口的一句话,竟然就促使手下们自发性的,完成了传说中的穿越三件套中的一件。

虽然目前玻璃技术的发展还只是开头,可单纯的技术从来都不是重点,毕竟有挂哥在,技术困难总是可以克服。

而这种活力和创造力才是最可贵的。

毕竟朱烨总归只是一个人,一花独放不是春,他需要千千万万的花开,才能让华夏迎春到来。

朱烨瞟了一眼商城中《初级玻璃制品烧制手册》的价格,果然从原本的20万下降到现在的10万,这就是技术发展的正向作用。

他果断买一本出来,等后续考察到玻璃工坊的时候再拿出来。

这又是一条财源,就拿折铁心说的葡萄牙在澳门建造的圣保禄大教堂举例。

主厅中最大的天窗,也不过是由30乘30厘米的小块玻璃拼接而成。

而就朱烨所知,一块这样的小玻璃的价值就要七八百两白银,有易碎和路程较远的原因,可利润也是实打实的。

从欧洲运到亚洲这么贵,同理从亚洲运到欧洲也不会便宜。

因为这样的玻璃是稀缺品,放在哪里需求都是一样的。

返回